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关于阅读,听听他们怎么说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

关于阅读,听听他们怎么说■本报记者李宗文 实习生柏玉璨

纸质书、电子书越来越多,人们可选择的阅读方式也越来越多。究竟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些有经历有故事的阅读者,听听他们的观点,或许能从他们的讲述中找到答案。


(相关资料图)

何涛

读史使人明智

何涛在他的湖光读书社里(受访者供图)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涛认为,读史使人明智。

就读史而言,他喜欢原汁原味、未经阉割和加工、处于原生状态的历史原始档案、文献资料,不喜欢教科书式的所谓历史书,那些书大多数是按写作者意图被刻意阉割、窜改、演绎过的文字垃圾,已跟历史真相脱节,甚至背离历史真相。

而历史原始档案、文献资料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还原历史真相。阅读历史原始档案、文献资料,感觉自己穿越千百年的历史烟云,身临其境地深入历史,直接与历史人物对话,直接触摸历史事件的每一寸肌体、纹理,真实感受到当时的空间场景,直接感受古文的优雅、隽永,智慧得到最大启发,文字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与飞跃。那种美妙的心灵感受,让他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此外,晚清、民国时代的文学、历史作品也是他的最爱。晚清、民国文人是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人,作品淡雅如兰、文白相间,尽显文字的高贵、尊严,反观现代白话文作品,则淡而无味。

2021年元旦,何涛组织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广西人才学会、广西文化产业协会、广西大学MBA校友会在南宁创建了以文史为主题的民间图书馆——湖光读书社,馆藏图书以历史原始档案、文献资料为主,近、现代历史大家著作为辅。湖光读书社目前已举办十期公益性主题读书活动,吸引文学爱好者参加,累计参加人员数千人次。

田耳

我读“天书”的癖好

田耳在自家书房里 本报记者李宗文 摄

1993年,正读高一的田耳买了《百年孤独》。这是他掏钱买的第一本外国小说。

翻开一看吓了一跳,它读不懂,几乎就是“天书”。这跟他之前读过的国内、国外小说不一样,故事密集、人物众多,肆意铺排挤挤挨挨,好像就不让人读懂。但他喜欢遍布字里行间的想象力与气味,喜欢那些句子。目光一触碰这句子,就能顺然往下滑行,有种停不了的快感。不管看了多少,合上书还是一阵恍惚,理不出故事主线,甚至确定不了主要人物是谁,先前的阅读有如梦游。

既然如此,这还叫阅读吗?还有必要继续吗?他难免有了诸多怀疑。很快,他意识到,也许有些小说并非如此,它并不是要读懂,它只是好读,属于“风吹哪页看哪页”那一类——虽然这句话被老师用来形容“假读书”。经过一段时间调整,田耳放弃了将它读懂的企图,顺然接受闲散地翻看。

读到高二,田耳才将这书费力读完一遍。快感之后,仍是恍惚,还夹杂着虚脱之感。他将书推荐给同学阅读,也不免产生一丝虚荣,想告诉他们,他读了这样一本“天书”。此前田耳就经常给同学推荐国内小说,那几年的好小说正处于井喷状,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中篇版《活着》都是那时候出的。同学也相信他的推荐,但被转阅最多的是尤凤伟的《石门夜话》。

《百年孤独》他们看不下去,即使田耳告诉他们这本书不必用来读懂,顺着文字往下看即可,他们也转换不了阅读习惯。书转了一圈,没有变得更旧。很久以后,田耳在一位名作家的文学讲座集子里看到《百年孤独》人物关系图谱被整理成树型图,书本要加装一张折页才印得下整张图。

阅读与写作这些年,田耳明显感觉,当下与从前的巨大区别,在于读者不再喜欢读不懂的书,尽量挑一目了然的作品。偶尔给学生做讲座,谈到读书,不免被问到:“你提到的书我看过,看不懂,怎么办?”田耳不想叙述自己当初阅读这些书的快感,难以言传。他只能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这只是个人爱好,总有一些人,就喜欢看不懂。”

陈纸

作家和普通人的阅读不一样

陈纸在书房里阅读(受访者供图)

作家、媒体人陈纸是出了名的喜好读书。他不仅网上买书,更常常到唐人文化园大量购书。只要是他精心选中的,自然不会错过。因此,在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他晒的各类图书。这些书有新有旧,中外古今,无所不包。

陈纸认为读书呈现了人生百态:一些作家从阅读里面汲取写作的技巧,获得写作的某一种启发,所以他们阅读的目的性特别强。他们主要还是阅读文学类的作品,如果他们的阅读能再宽泛一些,比如再读一些哲学以及思想性强一些的书,那就更好了。“作家阅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一个美食家,不去品尝美食,显得荒诞不经。”陈纸说。

而更多普通人的阅读比较纯粹,就是一种业余爱好。通过阅读,可以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获取某种知识。普通人不写东西,因此阅读就没太多功利色彩。

陈纸表示,尽管他的阅读相对杂乱,但每天都会保持阅读,而且阅读的书会细心选择。同时,年纪大了,阅读只是一种日常生活而已,没有把阅读弄得太有仪式感。

罗先彬

读书怡情

媒体从业人员罗先彬自幼喜爱追根溯源,因此对文史类书籍分外感兴趣。过去一般在实体店购书,后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开始“转战”各大售书网站。移居南宁后,又养成淘旧书的嗜好,且欲罢不能。日积月累,竟攒下8000多册(不含杂志、期刊),形成三面大书柜的“书墙”。

家人特别是妻子,起初不理解,认为买书太多,既费钱,又“侵占”不少生活空间,几次气呼呼地将他的藏书丢出门外。经过邻居多次苦口婆心劝解,又看到他除了爱买书、淘书,似乎并无多少“不良嗜好”,也就渐渐默许了。

罗先彬读书不择地方。即使在地铁上,也可携一本在身,随便翻翻也好,哪怕被众多“手机控”视为“异类”。他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说读书后一定成功(如世俗所谓“赚大钱”“当高官”之类),主要是可以涵养气质与品行,至少可以“助谈资,广见闻,拓思维”。

读书让罗先彬非常快乐,可以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和书友品读一本好书。也可在淘书的间歇,或站或坐,与一二知己就某书大谈得失正误。但多半是在家或书吧,独倚一桌,随性翻阅而已。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