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为城市写作提供先例 作家陈丹燕等人为“网红”地标武康大楼做居民口述史

许多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的第一站就是武康大楼,约300米的路段上挤满了向它张望、拍摄的人,这个地方也成了一个“网红”打卡地。不过,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地标性百年大楼中所凝结的丰富历史故事,则不只是简单拍拍照片就能了解到的。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立体封面图


(资料图)

居民讲述大楼故事

还可见赵丹、王人美、巴金等名人踪迹

自2014年起,由出版人陈保平、作家陈丹燕等人组成的口述史团队以武康大楼为纽带,对这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居住者展开采访,邀请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受访者有画家、大学教授、作家、医生、物业经理、公司职员等,叙述了武康大楼和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以及当时住在这座大楼里的文化演艺界人士、公司职员等的丰富生动的人生故事。本书作者之一陈保平说:“每家每户的不同情况都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它折射出中国的社会演变,这就是历史。”

陈保平

这些口述的成果也被凝结成书——《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书中所讲述的一户户普通居民以及他们的儿女的故事,传达出上海居民的尊严、品味、情趣、自信和乐观等精神特质。书中,将注意力和立足点放在上海武康大楼社区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存在上,弄堂历史、婚丧习俗、职业生涯、邻里亲情等被惟妙惟肖地讲述出来。此外,从书中还可以看到,包括赵丹、王人美、巴金、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文化名人在这座大楼里以及附近“穿梭”的身影。

陈保平在该书自序中透露,做这本口述史时,武康大楼里年纪最大的居民叫邵洛羊,浙江宁波人,2016年刚满100岁时过世。诺曼底公寓当年开工时,他只有7岁。若有儿时记忆,他可能还记得无轨电车从善钟路(今常熟路)哐当哐当驶来的声音,或者见过大楼拔地而起时的脚手架。

陈丹燕

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已有百年历史仍发挥实际功用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它坐落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和兴国路的交叉口,对面是余庆路和天平路。由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夹角小于30度,使它有着一艘启航巨轮般的独特造型。1994年2月15日,武康大楼以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建筑保护单位。

历经岁月变迁,武康大楼至今由三部分组成:老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1836—1858号;新武康大楼位于淮海中路1828—1834号;而在其北侧,即武康路435号处,建有1400平方米的汽车库及辅房,为新老武康大楼共同使用(1949年后也改造成住房)。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平面封面图

书中收入摄影师精心拍摄的六十多幅照片,全景式展现武康大楼的历史变迁以及居民生活的生动细节和鲜活记忆。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见证者,武康大楼需要被深入挖掘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居民的记忆和陈述,为城市历史和城市发展留下鲜活的资料和时代的特征。正如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伍江所说,一个人的故事是故事,一千人的故事就是历史。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与普通人的回忆交织,历史就由许多人的经历组成。这就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口述历史是一种广为使用的公众记忆历史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史也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则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无疑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民众的口述史写作,提供了一个先例和示范路径。

(本文图片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