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当一个人深陷某种感情的“执念”,便甘愿为之出生入死,也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这种“感情用事”,最是容易打动人,但也成为“作茧自缚”的开端。
(相关资料图)
真正厉害的人,不会“感情用事”,在面对生活的责难时,他们且行且惜,终会靠着顽强的信念和坚毅的执行力,蹚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01
不“感情用事”,才能绝地反击。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受不了上司的恶意刁难,愤而辞去颇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冷静下来之后,又追悔莫及;因为受不了另一半的平淡无奇,选择“一刀两断”,兜兜转转好些年,之后才发现,自己最想回到从前的从前......
那些当时过不去的坎,被当作“天大”的事,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洗涤之后,终究会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被模糊成了碎片,怎么也拼凑不出“事情的本来面目”了。
如果不懂得“感情用事”的代价需要用一生去偿还,很可能,人生就此沉沦或毁灭。反之,则会迎来“涅槃重生”。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仕途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屡屡被逼到死亡的边缘。对于职场的倾轧、对手的穷凶恶极、朝廷的昏聩无能,他总能放下感情的“执念”,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的理念,让自己一次次从绝境中获得生机。
比如,面对心狠手辣的司礼太监刘瑾,将几个不对他点头哈腰的官员处以刑罚时,众大臣都不敢仗义执言,唯恐祸及自己。唯独王阳明无惧无畏,为那几个官员喊冤,并弹劾刘瑾滥用职权、胡作非为。
然而,昏庸怠政的明武宗反倒听信了刘瑾的谗言,对王阳明杖责四十大板,并贬谪到贵州龙场去做驿丞。
这是刘瑾要置王阳明于死地的狠招,他甚至一路上派出锦衣卫,伺机暗杀王阳明。
对此,王阳明不胜其扰,最后,制造落水身亡的假象,才得以真正摆脱锦衣卫的追杀。
然而,龙场地理位置极为偏僻,条件尤其艰苦。王阳明带着家眷仆人刚来到那里时,就遇到了有着同样遭遇的一个官员,他无法面对这样糟糕的环境,不到两天,就抑郁而亡了。
王阳明颇为感慨,并以此告诫自己,一定要不能“负气”“赌气”“生气”。于是,他便抖擞精神,和仆人们一起搭建房屋,想办法养活自己;稳定下来之后,他便寄情山水、教化百姓,日子渐渐安稳下来。
正是在那样无比艰苦的逆境中,王阳明没有任由自己情绪泛滥,反倒愈加沉下心来思考,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提炼总结出“阳明心学”,走向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由此可见,那些让自己陷于困境中的人和事,都是命运提供的“修道场”,不要再“硬碰硬”,不要执拗地“一条路走到底”,另辟蹊径,继续披荆斩棘地前行,前路依然充满希望。
02
不“感情用事”,才能一得永得。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人们常常对那些吃过的苦,拼搏的痛,记忆犹新;却很容易迷失在“成功”之后,该如何“守成”,如何从一个高峰攀上另一个“高峰”。
一次“感情用事”或许,就是足以让整座“大厦”倾颓的起点。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为了逐鹿中原,时常有暗杀君王的行动,比如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刺客聂政,也是那个时代,响当当的一名“刺客”。
聂政,原为韩国人,他武艺高强、仁孝侠义,以刺客为业。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便携着母亲和姐姐逃至齐国,改行屠宰牲畜。
他自以为藏得很深,却还是被四处重金寻访刺客高手的韩国大夫严遂找到了。
严遂因推行改革,成为韩烈侯的宠臣,但也得罪了国相韩傀,于是想要先下手为强。可是,严遂刺杀韩傀一非为民除害,二非弘扬正义,纯属于个人恩怨、政敌争斗,可谓“师出无名”,刺客们唯恐避之不及,没人愿意接这个“活”。
但严遂并不死心,在摸清聂政的底细后,他便携带重金,多次上门拜访,并提出,自己的目的并非只为刺杀政敌,而是为了结交侠胆义肝之士。
聂政起初以侍奉老母亲为由,拒绝了为严遂所用,又因被其“诚恳”所打动,最后,与之结为至交。
就这样过去了好几年,聂政的母亲寿终正寝了,聂政也为母亲守孝三年了,姐姐聂荣也已经嫁作人妇了,他觉得自己已经“了无牵挂”了,便决定报答“知己”严遂的知遇之恩,刺杀韩傀。
原本已经不抱希望的严遂,重又看到了自己的前途光明。
果然,聂政以身犯险,成功刺杀了韩国国相韩傀,自己也因此被杀了。
可聂政并不知道,他只不过是严遂为了消灭政敌的“枪手”而已。严遂对聂政的礼遇有加,代价就是要他付出性命。
由此可见,一旦“感情用事”,人们就会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命运就被他人牢牢掌控了,距离原本的生活轨道只会越来越远,最终,以无法收拾的结局为结局。
03
结束语:
年纪越大,经历越多,也就越活越明白。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维系感情的,除了感情,还有更多客观和现实的因素。千万不要沉溺在“感情用事”的泥淖中,否则,只会为情所困,止步不前。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关键词: